机械工业2013运行态势综述和2014年展望

机械工业2013运行态势综述和2014年展望

中机联执行副会长蔡惟慈

在“2013全国机械工业经济形势报告会”上的讲话

来源:机经网

近日,2013全国机械工业经济形势报告会在京召开。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蔡惟慈指出,进入“十二五”以来,机械工业运行困难明显增多,转变增长方式的压力急遽加大,今年依然困难很多;但在市场倒逼机制作用下,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正日渐加速。明后年机械工业有望继续保持比较平稳而相对不高的增长态势,预计产销增长速度大体将处于10-15%之间,利润增长大体在10%左右,出口创汇增幅估计在5-10%之间。

一、2013年机械工业运行态势

  基本特点有四:

稳——缓慢回升、温和增长、平稳发展

调——产业结构继续向预期方向调整

升——向创新驱动、两化融合、绿色发展升级有新进展

降——在需求趋缓、产能过剩、成本上升、价格下行压力下利润率下降

特点之一:“稳”——缓慢回升、低速增长、平稳发展

今年前三季度主营收入增幅为12.60%,比上年9.8%的增幅回升2.8个百分点,利润增幅13.39%,比上年5.18%的增幅回升8.21个百分点。可见行业景气在缓慢回升;但与“十五”、“十一五”25%以上的年均增速相比,今年12%左右的增速确实比较低;5月以后增速在12%上下波动的幅度不到1个百分点,则可谓相当平稳。

特点之二:“调”——产业结构继续向预期方向调整

1、行业形势分化,与消费、信息化等关系密切的行业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典型的投资类产品行业

与消费、信息化、自动化关系密切的行业发展速度快于典型的投资产品行业。这一点明显地体现于各分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同比增速对比中。并且从中可以看出:总量比重最大的汽车行业今年以来增速较快,是助推机械工业增速回升的主要行业;农机、仪表、基础件等子行业增速也都高于机械工业平均增速。

与之相对应的是,典型的投资类产品行业(如工程机械、机床、重型机械、发电设备等)形势则普遍较差;其中有些行业产量未必下降,但主营业务收入下降、利润下降更为明显,“活没少干,效益大幅下滑”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行业产能扩张严重过度,一旦市场趋冷,竞争愈加激烈,产品价格剧降,导致效益大幅下滑。

重机行业全面困难,其中尤以一重、二重等行业排头兵企业为最。它们近几年虽然装备水平明显提升,甚至已跻身世界同行先进之列,但因全行业加工能力严重过剩,因此难以摆脱恶性竞争的困扰,而深陷于效益剧降的泥潭之中。这一教训颇应引起其他行业深思。

与消费关系密切的行业景气度明显好于投资类产品制造业,这一现象给予我们一点启示:

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正在加大。今后机械工业的结构调整方向应关注和适应这一变化趋势。

主要产品产量情况

1-9月累计,约58%的品种产量增长,42%的品种产量下降。其中:

农机和内燃机产量呈快速上升态势,但预计四季度增速将趋缓;

工程机械主要产品虽然1-9月累计产量仍为负增长,但下跌之势已趋缓见底:挖掘机、装载机、压路机、混凝土机械、电动叉车等8、9月当月产量均已实现正增长;业内骨干企业普遍转变前两年的激进销售模式,加强风险管控,开始追求“有质量的增长”。

工业自动化仪表、分析仪器、汽车仪表产量增长,电工仪表下降;

文化办公机械主要产品产量下降;

空分设备、印刷机械、塑料机械产量下跌;气体压缩机、石油钻机产量增长;

矿山机械、金属轧机产量下降;起重及输送机械产量增长;

机床行业主要产品产量仍以下跌为主;

电工行业水电设备、燃气轮机产量增长,火电、风电设备下降,变压器产量小幅增长;

轴承、液压件产量下降,模具、紧固件、工业链条产量增长。

汽车产销量持续以两位数增长,其中轿车增幅逐月缓慢下行,商用车增幅逐月回升。

1-9月累计,汽车产销分别为1594万辆和158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78%和12.70%。

今年汽车产销量增速之高超出年初预计,全年产销量有望首次超过2000万辆。

2、中西部地区发展快于东部地区

3、民营企业发展快于全行业平均速度

特点之三:“升”——向创新驱动、两化融合、绿色发展升级有新进展

在市场倒逼机制作用下,机械工业的转型升级已艰难起步。今年虽有一些进展,但不宜评价过高;全行业要真正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尚需坚持不懈地长期努力。

(1)外延扩张显著降温

机械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不但持续大幅回落,而且现在已明显低于同期全社会和全部制造业。这说明机械工业产能扩张热已明显降温;当然也反映出当前机械企业对未来预期不高,信心不足。

(2)创新日趋升温

表现之一:攻高端、夯基础,努力推进产品结构升级

为应对传统产品需求下滑的挑战,许多企业致力于新产品开发,通过发展高端产品去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表现之二:高端装备自主化开始向纵深领域推进

以特高压输变电设备为例,出线装置、高压绝缘套管等长期受制于进口的关键零部件正在逐渐取得自主化突破,主机企业开始摆脱被外商索以超常高价的被动局面。

国产数控机床在航空和汽车领域的应用也开始有突破。

 

表现之三:开始重视创新能力建设,研发试验室建设投入明显加大

为掌握产品创新的主动权,提高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多的行业排头兵企业(如潍柴、玉柴、东电、哈电、西电等),大力度投资于企业研发试验室的建设,力图打造在同行业中领先的研发试验能力。

(3)在快速提高的人工成本压力下,企业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改造快速升温

“机器换人”、自动线换人、信息化增效,在浙江等东部沿海地区正快速升温,蔚成风气,带来的不仅是抑制人工成本的过快上升,而且促进了生产效率、加工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4)节能减排日益受到更大重视

今年10月10日中机联召开了全行业的节能减排大会。数十家企业交流了各自在节能减排方面的经验和做法。节能减排、绿色制造不仅是为了响应国家的要求,而且已成为机械企业应对危机的重要举措。

(5)产业集聚在市场倒逼之下升级

为提高生产效率和提高附加值,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化,产业链不断延长,在最终产品需求并未大幅增长的背景下,出现了新的增长点。

特点之四:“降”——在需求趋缓、产能过剩、成本上升、价格下行压力下利润率下降

有媒体报道,从2007年初至今,中国平均工资提高了一倍多,大宗商品平均价格增长了51%;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34%。今年上述成本上升压力有增无减。

在需求趋缓、产能过剩、成本上升、价格下行压力下,机械工业利润率近几年来持续下降。利润率的下降趋势对行业长远发展的影响比之于利润增幅下行更为深远。今年利润总额虽恢复增长,但利润率仍在下行,对此应给予极大关注。

进入“十二五”以来,机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逐年下行,而实现利润增幅下降速度则更快,因此主营收入利润率逐年下行,现已由“十一五”末2010年的8.38%(年报数)的历史高点,下降至今年1-9月的6.37%(快报数)。

“十五”、“十一五”期间机械工业利润率的上升主要得益于规模效益的驱动。但进入“十二五”以后,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目标取向由规模、速度转向质量、效益,机械工业经济规模增长速度逐年快速下滑,从而导致利润率也由“十一五”末达到的高点向下快速下行。

利润率下降对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影响甚大,不能等闲视之。虽然今年年机械工业的利润总额增长了12%以上,但利润率仍在继续下行,这说明机械工业仍未真正摆脱困境,仍未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需求趋缓、产能过剩、成本上升、价格下滑”的困难状况短期内难以明显好转。虽然今年行业在调结构、促升级、强管理等方面加强了努力并取得一些进展,但利润率仍未扭转下降势头。这一严峻现实警示我们:行业转型升级步伐还须加快,必须更努力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

二、今后前景展望及明年预测

  1、前景展望

预计四季度增长速度既不会大涨,也不会大跌,仍将以平稳为主基调:

(1)积极因素

一是财务费用及其中利息支出增幅明显回落。说明企业融资环境有所好转,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提高。这有利于企业控制财务成本。

二是应收帐款增幅虽仍高于同期产销增幅,但已止升趋稳;说明货款回收虽仍困难,但过快增长的风险正在得到控制。

三是库存(尤其是产成品库存)增幅低于同期产销增幅,已降至较低水平,说明“去库存”已取得明显效果,这为今后景气回升创造了条件

四是订单增幅有所回升

五是原材料、燃料等上游产品价格比较低,有利于降低成本

(2)不利因素

一是内需仍较低迷

二是出口形势不乐观

2、全年预测

短期内电工、工程机械等行业困难难以明显缓解;而重机、机床等行业困难可能继续加重。但在市场倒逼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加大内生应变能力,预计四季度机械工业既不会大涨、但也不会大跌;总体仍将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预计2013年机械工业经济运行速度虽有望略高于2012年,但总体仍将处于较低水平。其

产销增速预计在 12%左右;

利润增幅预计在 12%左右;

出口创汇增幅预计在5%左右。

3、对明后年行业走势的估计

(1)需求形势分析

关于未来需求总量变化趋势的分析——

今后对机械产品的需求总量有望维持中速平稳增长,不大会发生大上大下的剧烈变化。

从经济发展阶段看,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期转入中低速增长期;新时期的潜在增长率已由“十五”、“十一五”期间持续十年的超高速增长明显下降,今后再现20%以上的高速增长已不现实;从潜在增长率看,GDP年增长率估计在7~8%,机械工业相应的增长速度应该在10~15%。

从经济增长周期看,我国目前仍未走出“4万亿”投资带来的高涨期后的紧缩阶段,近年来“去库存”有较明显进展,但“去产能、去泡沫”的任务远未完成,并对回归正常发展仍有很大压力。从这一角度考察,现在对经济增速回升的预期不宜过高。

国际市场:

国际市场正在缓慢复苏。鉴于我国机械工业有自身独特的比较优势,尤其是民营机械企业近年来正在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这一势头将有力地推动机械工业提高国际市场份额;因此对明后年机械产品出口温和增长可以抱有谨慎乐观的预期。

关于对需求结构变化趋势的分析——

明后年机械工业有望继续保持比较平稳而相对不高的增长态势,预计产销增长速度大体将处于10-15%之间,利润增长大体在10%左右,出口创汇增幅估计在5-10%之间。

对具体小行业而言,常规发电设备和输变电设备、冶金矿山设备、重型机械、普通机床等行业将继续处于需求低迷状态;高档机床、机器人及自动生产线需求将上扬;工程机械市场将有所回暖,由大起大落逐渐回归正常;汽车和农机产销增速将逐渐回落,但大型高端农机产品市场仍将较旺。

三、关于加快转型升级的思考

1、深刻认识市场环境的变化

从表象看,机械工业近两年的颓势是因为需求不旺,产能过剩;但这仅是表层原因,更深、也更本质的原因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但行业发展模式并未能随之而变化。

我国已由短缺经济转变为过剩经济

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卖方市场主要矛盾是解决有无问题

买方市场主要矛盾是解决好坏问题

卖方市场主要靠扩大规模获取效益

买方市场必须能人所不能才能发展

化被动为主动必须转变发展的模式

 

支撑“十五”和“十一五”高速发展的市场基础,主要是高速工业化阶段井喷式爆发的巨大需求。是过猛的需求造就了特定时期的“短缺”现象。而短缺经济环境培育了典型的“卖方市场”。

在“卖方市场”中,市场的主要矛盾是解决“有无”问题,是作为“供方”的机械企业有没有足够大的产品生产和供应能力;而需方则往往是“饥不择食”,无法计较供方的产品质量和性能。

因此,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机械企业当务之急是提高生产效率和批量,主要考虑的是怎样才能获得更大的规模效益。在那种氛围下,外延扩张,不断新建厂房、复制生产和总装线就成为业内的普遍选择。这种发展模式已形成巨大惯性,从而埋下了今天困难的种子。

进入“十二五”以后,一方面我国工业化已由初中期转入中后期,井喷式的需求增长已转向常态增长;另一方面,在日益尖锐的资源和环境压力约束下,“科学发展观”越来越受到自上到下的认可,由追求“速度、规模”转向“质量、效益” 已形成社会共识。

在此背景下,需求总量的增长更加趋于理性;但与此同时,前十年超高速膨胀的产能已到释放期,“供给”能力大大增加。在这一增一减之间,“短缺”经济迅速转变为越来越严重的“过剩”经济。

过剩经济环境下,必然形成“买方市场”。

在“买方市场”下,主导权和话语权由机械企业转入用户方。用户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必然对产品性能、质量、操作方便性不断提高要求,同时货比多家,要求价格尽量优惠。

在“买方市场”下,矛盾的主要方面由解决“有无”转向“好坏”。

能否满足用户不断提高、日益多样化的要求,成为衡量“好坏”的唯一标准。也成为设备制造企业能否得到用户认可、最终争得稀缺订单的主要因素。

2、由追求“规模效益”转向追求“稀缺性效益”

在前面所述背景下,今天的机械企业必须由全力追求众多同行都能生产的产品的“规模效益”转向千方百计地获取以企业自身独特优势为支撑的“稀缺性效益”。

“稀缺性效益”来自于——

性能质量和性价比高人一筹的产品

人所不能的工艺绝招

比同行企业更精益的管理水平

具有品牌营销和国际化营销超常收益的营销本领

能力超群、品质卓异、眼光远大的人才队伍

为此,机械企业必须转变外延扩张的习惯思维,致力于培育自身特有的核心竞争力。加大研发投入,重视试验条件建设和人力资源投入,提高产品和工艺的创新能力;积极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追求产品和生产过程的绿色化和国际化,提高企业的生产和营销管理的精益水平。

归根结底,应对进入“十二五”以来的严峻挑战,机械企业要更自觉地实施“主攻高端、夯实基础、创新驱动、两化融合、绿色为先”这五大战略。

3、对部分热点问题的看法

(1)产能过剩是企业发展之大害。

从企业自身利益出发,一定要努力摆脱这一被动状态去争取稀缺性效益。主管部门治理产能过剩不能只用行政手段,应更多地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要深化改革,加速完善统一、公开、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优胜劣汰”的进程,化解产能过剩压力。

机械加工能力多数可重组、可改造、可升级,只要工艺相近,比较容易转产其它产品,因此只要能推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原本过剩的产能就可以转化为有效产能。因此要鼓励机械企业通过技术进步化解现有产能过剩的压力,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2)必须把握好装备进口的“度”。

要坚决贯彻“加快培育高端装备的自主产业”的国家意志,加强对装备进口的控制和引导,发挥好国内需求对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拉动作用;同时要严惩某些外商用超常降价等不正当手段狙击我自主创新的图谋。

(3)理性看待“机器换人”现象

“机器换人”是大势所趋。不要将其与“促进就业”对立起来。

“机器换人”的核心追求是将落后的制造方式升级为更为高效、更为环保、更为可靠、更有利于提高竞争力、同时也必将更有利于提高劳动者收入和生活质量的先进制造方式。

(4)关于机械产品出口增幅下滑问题

 

要高度重视机械产品对外出口中的困难。贸易保护主义、人民币升值、成本上升等诸多困难正在快速削弱我竞争力。机械工业是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升级的主要支撑,为恢复其增长势头,在机械企业自身加大努力的同时,建议国家提高出口退税予以支持。

(5)关于重机行业全面困难问题

骨干重机企业主要为国家重点建设服务,现在全面陷于订单严重不足的困难之中。如听之任之,多年来培养的骨干人员将流失,核电等重大技术装备的自主能力将受到极大影响。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千方百计保障核电等项目的最低限度订单。

4、机械工业要为实现“中国梦”作贡献

实现“中国梦”要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国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全盘西化的邪路。中国崛起要有面对敌意和阻遏的准备。中国梦的实现要有“自强”作为支撑。如果经济“大”而不“强”,就没有“自信”的本钱。因此,加快“由大变强”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实现“全面小康”和“中国梦”,工业化是支撑,机械工业在工业化中责任最大;机械工业必须在“由大变强”上先行一步,这样才能从装备上保障其他行业“由大变强” 。

机械工业“由大变强”的主要标志

A、能为用户提供一流的产品:

品牌、品种、质量、水平、价格竞争力均居世界先进行列;

B、拥有一流的企业:

一是要有一流的产能,生产厂房、加工设备、出厂试验条件等“硬件”现代化程度居于同行前列;

二是要有一流的员工素质,保障实现管理水平、市场营销能力、为用户服务能力等“软能力”达到一流;

三是具有一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但要有世界同行中领先的利润率;更要拥有一流的创新能力,足以支撑产品持续升级,并引领 “绿色”潮流。

C、拥有一流的产业链:

要建立起完整而一流的配套协作体系,能为主机提供一流的特种材料、关键零部件和工艺协作支撑。“强国”最终必须体现于在国内、乃至国际持续领先的市场份额。

从表征“强弱”的诸多要素考察

产能、厂房、生产装备等硬件一般差距较小;但人员素质、质保体系、创新能力、盈利能力及产业链上下游支撑力等软能力则普遍差距明显。

可见,“图强”之路必须将人、技术、管理、体制机制等看不见的“软”能力提升放在更优先位置。

机械企业中的骨干企业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危机感,认真谋划自身的“图强”战略和实现途径,用好倒逼机制,变压力为动力,挖掘改革的红利,培育创新驱动的能力,找准突破口,明确着力点,化被动为主动,为实现强国梦作出自身的贡献。

(编辑:李沙)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