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海恩老板钟先生-钻研线切割技术第一人

简要描述:北京凝华的技术总监张朝纲老师傅有感于海恩老板钟树平先生的离世,专门写了一篇纪念老钟的文章,可能线切割行业里认识老钟的人很多,但是对于他潜心钻研线切割技术的事情知道的并不多,前十几年纵观整个线切割行业,呈现出来的都是浮躁的投机取巧,偷换概念式的“技术创新”,而钟树平先生,虽非主流线切割企业老板,但是钻研线切割技术而言,没有人超过他。

故此转发在此,以示纪念钟先生。

以下是张师傅正文:

忆钟先生

初听到“老钟走了”,只以为他“回宁波了”。进而悉“才六十三岁,最后是在广州….”,顿觉惊诧、惋惜、沉痛、思绪烦乱….。

与老钟的首次见面,仅只言片语,发现他的口音语气丝毫没有那种‘强势刁蛮’,也少带那种‘浙沪口音’,表示了对他口音的赞许后,他的“说话是为了表达交流,我也不喜欢那种上海腔”这句话,霎时觉得交流通畅,亲近了许多。

他十几岁就进入机械制造,从事过模具、铸造、加工、机床等几个行业。是模具和机床制造在他头脑里的融合,使他成为电加工行业里少有的“全才多面手”,功底扎实、头脑清楚和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使他在电加工行业里总能“新颖独到”。

八十年代中国沿海的‘模具’大潮中,发生过极富挑战性的“模具选拔赛”,选手拿到的是一部电话机样件和两块模板,允许施展各种加工手段,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凸凹两部分并注蜡成型,即所谓的“模具一脚踢”,当时的钟先生勇于参加并在镇海赛区获得了名次,这样的磨练、体验和经历,使他对行业的理解深入,判断准确,思路清晰。

现在流行的丝筒,用‘150的厚壁管型材—车内孔—镶胶木支撑—车轴—车外圆的’成熟工艺,从型材选定到切削刀具,都是他最初选订的,可以说第一根这个版本的丝筒是钟先生亲手车的。

“双丝筒线切割”是他勤于思考和经验运用的结晶,其结构的精巧和制造的精细可以说“无与伦比”。这无疑是往复走丝线切割改进努力的最出彩的实物杰作。那些仅靠‘名词概念混淆’来‘改进’线切割的做法与钟先生实验成果“无可比拟”。

“双丝筒线切割”上,表现出他高度的谦虚和宽厚。费了大心思、花了大功夫的“双丝筒线切割”,他连夜进行了充分的考核试验,悉心听取各种意见,交流中可以明确感觉到他已经经过了深入的思考和细致的观察,话只需说前一半,后面的他早就想到了。今天想来我当时是矛盾的心理,即‘不希望他就此停止’,又想‘劝他不要过多的投入’。记得我当时的意见是:结构新颖精巧;原理没有突破;培养几个模范用户后再投产。他当时把我的意见归纳为:东西做得挺好;但不实用;得看用户使用的意见后才能决定。钟先生不但没有因为我的意见表达而‘恼’,反而把交流的范围扩大,道理讨论更深。进而叮嘱“把你说的这些写下来,给我一份”。

应嘱,我托人把《深刻些审视往复走丝线切割》一文带给他,我以为会与给别人看的结果一样无声无息了。没想到几天后的一个晚上,接到钟先生的电话,说这几天一直在看那篇文章。一个多小时的电话交流,可以明确的感觉到,他对其中的几个段落一定是字斟句酌,以致在他的诱导下,说出了文中‘未尽’的那层意思。我也明确的感觉到,对线切割几个细节部位的理解我们已经是‘知己’了。其后的一年多,钟先生真的付诸行动,‘焊接闭环丝’、‘进电导轮’和‘开放式定位、喷水加进电组件’、‘前沿大斜率电源’都完成了样品并发来供试用。积极探索和行业执著,钟先生是我们的榜样,是全行业的榜样。

‘焊接闭环丝’是真正解决‘快走丝’原理缺陷的唯一方向。这个结论我在许多场合向许多人宣传过,而真正思考过、真正行动过的只有钟先生一个人。也是一个晚上,他电话告诉我:找某大学的焊接老师帮忙,把一根6米的钼丝焊成了环,焊点修的不够理想,但还是运转起来了,焊点一共在切缝里经过了几十次可能有上百次,还是断了….。他是为“原理解决线切割”问题付诸努力的第一人,是把我的设想向前推进一步的第一人,我由衷地感谢他,怀念他。

2014.6.25   张朝纲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